第三套人民币流通硬币(“老三花”)铸制发行存档资料参考
日期:2025-11-20人气:20 评论:0 条发表评论
硬币收藏者周知,依循国际惯例,官方对硬币发行量不作公告,网上所见人民币某种某款硬币发行量,基本上是藏家和研究者估算的数据,只能权作参考。
笔者也与众多藏友和自媒体写作者一样,苦于找不到硬币发行量的权威统计数据,因为确切的发行量直接关联硬币藏品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评估。
近来笔者幸运买到一本硬币收藏专著,书中提供有多种人民币硬币铸制发行资料,溯其来源应为可信,应向专著作者致敬。本文仅选录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流通硬币铸制发行相关内容,仅供参考。
资料记载,在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,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,流通硬币的市场流通量需求急剧增加,第三套流通硬币应运而生。

第三套流通硬币是为了实现流通硬币的品种和面貌更新换代,与已经开始印刷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纸币相匹配而设计铸造的,正面图文是国徽、国号和年号,周边装饰国号的汉语拼音。
背面图文则选用我国的传统名花,分别为牡丹、梅花、菊花,新图案设计隐喻祖国改革开放,欣欣向荣,图案庄重威严又不失新颖活泼,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,硬币“老三花”誉称由此而来。
这套流通硬币前后生产了10年,1角币由沈阳造币厂研发,于1991年开始投。南京造币厂和上海造币厂分别于1992年、1993年参与铸造。3家造币厂于1999年停止大规模生产,2000年只生产了32万枚用于装帧《中国硬币》套装册,之后完全停止铸造。

“梅花5角”由沈阳造币厂研发,于1991年开始投产,一直是独家生产,并于2001年停止铸造。“牡丹1元”由上海造币厂研发,于1991年开始投产,南京造币厂、沈阳造币厂分别于1991年、1996年开始参与铸造。
3家造币厂于1999年全面停止大规模生产,其中沈阳造币厂1996-1999年期间只生产了1996年版号1元,上海造币厂2000年只生产了32万枚牡丹1元,用于装帧《中国硬币》套装册,之后也完全停止铸造。
在铸造数量与品种比例方面,从铸行数量来看,第三套流通硬币是前3套中平均年产量、铸行量最大的一套流通硬币。1991年投产,当年产量即达到数亿枚,大规模生产于2000年基本结束,1991-2000年的10年生产期间,总计铸造349.37亿枚。

据藏家测算,不计未公开发行的2000年牡丹1元和菊花1角,公开铸行的29种版别币折合每种产量约12.05亿枚,其中1角209.01亿枚,占59.8%。
公开铸行的9种版别币折合每种产量约23.22亿枚,“梅花5角”51.30亿枚,占14.7%,铸行的11种版别币折合每种产量约4.66亿枚。因为黄铜材质较贵,作为流通硬币的梅花5角平均每个年版号产量比现在5亿发行量的纪念币都少。“牡丹元”89.06亿枚,占25.5%,公开铸行的9种版别币折合每种产量约9.90亿枚。
第三套流通硬币设计精美大方、币材科技含量高,于1992年6月1日正式发行,不像第二套流通硬币即“长城币”,只是小批量、象征性地在国内发行,而是进行了年产十数亿枚的大规模生产,真正意义上参与了广泛流通,完全实现了中国造币人打造新系列流通硬币的梦想。
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阅读,目的在于为广大藏友提供丰富的收藏资讯及各类干货,互联网崇尚分享,由于不少内容原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18511218108删除,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。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和赞同文中的观点及内容。案例仅供参考,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(收藏、投资有风险,请谨慎参考)内容有不当之处,请欢迎纠正,谢谢!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