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币硬币收藏:1959年份1分(591)为什么存世量稀缺增值潜力大?
日期:2025-10-24人气:33 评论:0 条发表评论
笔者为写好人民币硬币收藏,平时很注意收集相关资料,尤其注重早期硬分币年份、版别、品相以及材质等,本文涉及的1959年份1分币(简称591)的相关资料,采集于网上,来源未详,此前从未见过,谨此摘要转述,仅供参考。
以前写到早期硬分币的存世量,尤其是好品相的币品少之又少,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所采用的币材即铝镁合金质地偏软,不耐磨损易氧化,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进一步的详尽数据。

难得这次收集到的资料,专门提及鉴于铝质基材的上述特性,使得早期硬分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氧化和划痕的硬分币,占比高达99%。也就是说在100枚硬分币中,仅有1枚是完美保存下来的硬币,占比1%,可谓“百里挑一”。
虽然这是粗略统计的概数,尚未见官方公布的数据,但对热衷于硬分币收藏的藏友,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直接关联硬分币藏品的价值评估和市场议价。
由此可以对早期硬分币价值呈现的显著差异做出解释,诸如为什么一般品相的流通币,与完好品相并经过评级的精品之间,出现极端的价格差异,价差可达数十万乃至百万倍。

例如未流通原光币,因无氧化、无划痕,存世量约占总量的0.3%以下,1分裸币价格单枚10-200元。其中高分评级币溢价幅度更大,如NS65分单枚价格800元左右、NS67分单枚价格1800元、NS68分单枚3000元,较之面值实现8万倍、18万倍、30万倍的增值率。
此外,网上有报道硬分币1分、2分或5分,在年度春秋大拍中,单枚成交价超过万元,即是增值百万倍。对比一般品相的流通币单枚10元以下,还有那些堆放盆装按斤论价的裸币,形成价格悬殊的“品相鸿沟”。
由此还可以解释,为什么有极少的完美品相、经过评级的早期流通硬分币,价格超过后期高分精制评级币,因应并彰显物稀为贵的收藏铁律。
关于1959年份1分币存世量稀缺,所见资料还提供了一则信息,即由于当时受到“大炼钢铁”的影响,铝材供应变得紧张。据说承担铸制任务的沈阳造币厂,原计划8亿枚的铸制量仅完成了2.7亿枚,应该直接影响到其存世量。

关于1959年份1分币存世量少,还有一种说法:由于铸币当年铝材供应紧张导致铸币量减少,所以特定投放在特定区域即京津沪等工业重镇,包括在工人食堂作为饭票找零之用,每枚1分币相当于0.015市斤粮票的兑换权。
基于上述,多重因素造成1959年份1分币发行量受限,存世量稀少,故而收藏价值高,市场议价也水涨船高。
有资深藏家认为,1959年份1分币,虽面值最小,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,见证了早期特定年代的物质匮乏与精神激进,其价值曲线揭示了特殊时期货币流通体系的微妙变化,还反映出钱币收藏市场对特定历史时空以及情感记忆的珍视,591的特殊收藏价值和增值潜力囊括其中。
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阅读,目的在于为广大藏友提供丰富的收藏资讯及各类干货,互联网崇尚分享,由于不少内容原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18511218108删除,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。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和赞同文中的观点及内容。案例仅供参考,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(收藏、投资有风险,请谨慎参考)内容有不当之处,请欢迎纠正,谢谢!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