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币第三套流通硬币“老三花”铸制过程“解密”
日期:2025-07-28人气:19 评论:0 条发表评论
第三套人民币流通硬币即“老三花”,隶属于第四套人民币,计有1元、5角和1角3种面值。因其以花卉为背图,藏家以“牡丹1元”、“梅花5角”和“菊花1角”称之。以对应后来发行的第四套流通硬币即“新三花”,故有“老三花”之誉称。
硬币“老三花”在硬币收藏爱好者心目中,地位很高,也一直有诸多谜团待解,包括各个币种的确切发行量、铸币材质区别等。近在网上看到“老三花”铸制过程的相关资料并予以转述,或对藏友品相辨识及其估值不无裨益。
1991年3月4日,第三套流通硬币的技术准备工作启动,代号“85品”。1角币即“菊花1角”首先由沈阳造币厂于1991年进行试制,同年12月和1993年5月,南京造币厂、上海造币厂也分别在转产时进行试制。
资料显示,“菊花1角”采用铝镁锰合金为材质,试制的重点是其正背面的内多边形、菊花图和产品厚度。内多边形是首次采用,加厚是为区别以往铝质币。
1991年5月,“菊花1角”完成试样,以为内多边形和菊花图,厚度2.5毫米,后在1991年6月改厚度为2.4毫米,并进行百万枚大试,1991年8月2日通过鉴定。
1992年12月,南京造币厂“菊花1角”百万枚试制通过鉴定。为改进铸制技术,解决大批投产后发现的问题,1992年7月进行复查,8月通过复查鉴定。1993年9月,上海造币厂进入百万枚试制并通过试产鉴定。
“梅花5角”由沈阳造币厂独家铸制。资料显示,该币以新配比黄铜为材质,试制重点包括国徽、梅花图和间断丝齿。
间断丝齿是人民币流通硬币铸制首次采用的新兴技术,梅花图部分要求布局舒展合理。经过多次小型试验达到要求后,于1991年7月开始百万枚大试,通过鉴定后进入量产。备受藏家关注的“梅花5角”由此问世并称誉藏界。
“牡丹1元”由上海造币厂试制,以钢芯镀镍合计为材质,对图纹设计和模具要求很高。1990-1991年,对国产原材料和辅料、图纹、工装、工艺参数各个环节,进行反复试验并取得批量生产的可取性方案。
1991年7月,上海造币厂对“牡丹1元”镀镍层厚度进行调整。1992年8月,南京造币厂进行1元币百万枚试制,经审定通过鉴定。1992年9月,上海造币厂进行百万枚试制,经审定通过试制鉴定。
1993年10月,上海造币厂在对“牡丹1元”保持原样前提下,对局部花纹线条进行微调,使其整体效果比原样有较明显提高,又从1994年1月1日起,转用新原模。
1995年11月,沈阳造币厂启动“牡丹1元”铸制准备工作,组织试铸。1996年5月,沈阳造币厂进行百万枚试制并通过鉴定。
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阅读,目的在于为广大藏友提供丰富的收藏资讯及各类干货,互联网崇尚分享,由于不少内容原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18511218108删除,我们会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。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和赞同文中的观点及内容。案例仅供参考,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(收藏、投资有风险,请谨慎参考)内容有不当之处,请欢迎纠正,谢谢!